短视频平台抖音上出现了一种名为"一元3000赞"的付费服务,引发了行业内外对内容生态健康、平台治理能力及用户权益保护的广泛讨论,据多方调查,该服务通过第三方渠道以极低价格向用户提供虚假点赞,不仅扰乱了平台内容推荐机制,更对创作者公平竞争环境造成冲击。
虚假流量产业链浮出水面
记者通过暗访发现,在电商平台、社交群组及部分搜索引擎中,存在大量以"抖音增粉""快速上热门"为噱头的商家,这些商家宣称可提供"1元3000赞""10元万粉"等低价服务,并承诺"纯真人操作""24小时到账",多位行业专家指出,此类服务背后实为机器刷量或"僵尸号"点赞的灰色产业链。
"真正的活跃用户点赞成本远高于此。"某MCN机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正常渠道下,一个真实有效点赞的成本约在0.3-0.5元之间,而"一元3000赞"明显违背市场规律,技术团队通过分析部分购买服务的账号发现,其点赞来源多为新注册账号、无作品账号或异地登录账号,存在明显的机器操控特征。
平台治理面临多重挑战
针对这一现象,抖音官方回应称已建立"数据监测-行为分析-账号处置"的三级防控体系,2023年共处置违规涨粉账号127万个,拦截异常点赞请求超8.3亿次,但平台治理负责人坦言,随着技术升级,刷量手段日益隐蔽:"部分服务商采用'真人众包'模式,通过兼职群组组织真实用户完成点赞,这种'半真半假'的流量更难识别。"
法律界人士指出,虚假流量交易涉及多重违法风险,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表示:"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经营者不得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宣传,购买方可能因违反平台用户协议面临账号封禁,服务商则可能涉嫌非法经营罪。"
创作者生态遭受隐性伤害
"这相当于在内容赛道上制造'兴奋剂'。"拥有500万粉丝的剧情类创作者李某表示,虚假点赞不仅扭曲了内容质量与流量的正相关关系,更导致优质创作者难以获得应有曝光,数据显示,2023年第二季度,抖音头部创作者平均作品完播率同比下降12%,而同期疑似刷量账号的平均互动率是真实账号的3.7倍。
教育领域创作者王老师向记者反映,其发布的科普视频因拒绝购买流量服务,多次被推荐至"低质量内容池":"真正想传播知识的创作者被挤出推荐位,而靠刷量起家的账号却在收割流量红利,这对平台长期发展极为不利。"
行业自律与用户教育亟待加强
面对虚假流量顽疾,多方呼吁构建"技术防控+法律规制+用户教育"的立体治理体系,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专家建议,平台应进一步优化推荐算法,降低单纯点赞数的权重,增加完播率、互动深度等质量指标,需建立跨平台黑名单共享机制,对违规服务商实施联合惩戒。
用户层面,抖音安全中心已推出"流量健康度"查询功能,帮助创作者识别异常数据,但专家提醒,用户需警惕"低价流量"陷阱:"任何违背市场规律的'捷径'都可能伴随账号风险,真正可持续的成长仍需依靠优质内容。"
截至发稿,记者注意到部分电商平台已下架"抖音点赞"相关商品,但搜索"短视频推广"等关键词仍可发现变相引流信息,这场关于流量真实性的博弈,仍在考验着平台治理的智慧与行业生态的韧性。
(全文共1128字)
新闻背景补充:
- 2023年8月,国家网信办开展"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流量造假"问题
- 抖音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日均活跃用户达6.74亿,内容生态健康度直接影响商业变现效率
- 某第三方机构调研显示,72%的用户认为"真实互动"是影响其关注决策的关键因素
专家观点引用:
-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虚假流量破坏的是整个内容产业的信任基础"
- 某风险投资机构合伙人:"资本不会为注水数据买单,最终受损的是平台商业价值"
- 普通用户调查:89%受访者表示发现虚假点赞后会降低对创作者的信任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