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赞链接入口频现网络,专家呼吁加强监管维护健康生态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网络平台存在所谓"买赞链接入口",通过付费方式获取虚假点赞、评论等互动数据,引发社会对网络诚信与生态安全的广泛关注,业内专家指出,此类行为不仅违反平台规则,更可能触犯法律法规,亟需多方合力构建清朗网络空间。
买赞链接入口现象调查:灰色产业链触目惊心
记者通过暗访发现,当前网络上存在大量提供"买赞服务"的第三方平台,这些平台以"提升账号权重""增加曝光度"为噱头,通过微信群、QQ群、独立网站等渠道分发买赞链接入口,用户只需支付少量费用,即可在短时间内获得数百至数千不等的虚假点赞。
"我们提供的是'安全无忧'的服务,点赞用户均为真实账号,不会被平台检测到。"某买赞平台客服向记者介绍,其服务涵盖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直播平台等多个领域,价格根据平台类型和点赞数量浮动,最低仅需10元即可购买100个点赞。
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买赞平台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账号注册、养号到点赞执行,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有知情人士透露,一些平台甚至通过技术手段控制大量"僵尸账号",实现批量点赞、评论的自动化操作。
买赞行为危害深远:破坏生态、损害权益、触犯法律
破坏网络内容生态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与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李教授指出,买赞行为严重扭曲了内容传播的真实性。"当点赞数成为可以购买的商品,优质内容反而可能被淹没,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他强调,这种虚假繁荣不仅损害了创作者的积极性,更误导了用户的判断,降低了整个网络空间的信息质量。
侵害消费者权益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法律顾问王律师表示,买赞行为可能构成对消费者的欺诈。"如果商家通过购买虚假点赞来营造产品热销的假象,诱导消费者购买,就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真实宣传的规定。"他提醒,消费者在面对异常高的点赞数时应保持警惕,避免被虚假数据误导。
触犯法律法规红线
根据《网络安全法》和《电子商务法》,网络运营者不得提供虚假统计信息,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经济秩序,今年以来,已有多起因买赞被处罚的案例,某短视频平台近期发布公告称,已封禁涉及买赞行为的账号超过10万个,并永久关闭了多个买赞链接入口。
平台责任与监管挑战:技术治理与法律规制双管齐下
面对买赞乱象,各大网络平台纷纷加强技术防控,某头部短视频平台安全负责人介绍,他们通过AI算法识别异常点赞模式,如短时间内大量账号集中点赞、点赞用户与内容无关联等,一旦发现立即采取限制流量、封禁账号等措施。
单纯依靠平台自律难以根治问题,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刘主任认为,需要构建"技术+法律+社会"的立体治理体系。"平台应持续优化反作弊技术;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还应加强公众教育,提升全民网络诚信意识。"
据悉,国家网信办已将"整治虚假流量"纳入2024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重点打击包括买赞在内的流量造假行为,多地市场监管部门也开展专项检查,对提供买赞服务的商家进行处罚。
行业自律与用户教育:构建健康网络生态任重道远
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行业自律也在逐步推进,中国互联网协会近日发布《网络内容生态治理倡议书》,号召会员单位共同抵制流量造假行为,多家MCN机构负责人表示,将严格审核合作账号的数据真实性,拒绝与参与买赞的创作者合作。
对于普通用户,专家建议应树立正确的网络参与观。"点赞应是用户对优质内容的真实认可,而不是可以交易的商品。"李教授呼吁,网民应自觉抵制买赞行为,发现可疑链接及时向平台举报。
某高校新媒体专业学生小张表示:"作为内容创作者,我们更希望凭借优质内容获得认可,而不是通过买赞走捷径,虚假数据或许能带来短期利益,但长远来看只会损害自己的信誉。"
技术赋能与制度完善并重
随着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未来网络流量治理将更加精准高效,有专家提出,可探索建立全网统一的数字身份认证系统,实现用户行为的可追溯、可验证,从根源上杜绝虚假流量。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也势在必行,刘主任建议,应明确买赞行为的法律定性,细化处罚标准,让执法部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任何试图通过弄虚作假获取利益的行为都将付出代价。"国家网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推进网络生态治理,为网民营造一个真实、可信、健康的网络环境。
在这场维护网络诚信的战役中,政府、平台、用户需形成合力,只有让真实成为网络空间的底色,才能让优质内容获得应有的价值,让互联网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正能量。
(全文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