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买赞乱象调查:0.5元100赞背后的灰色产业链与平台治理挑战
记者调查发现,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存在大量以“0.5元100个赞”为噱头的低价买赞服务,这类服务通过第三方平台或个人卖家以极低价格向用户提供虚假点赞,形成了一条隐秘的灰色产业链,业内专家指出,此类行为不仅违反平台规则,更可能涉及数据造假、侵犯用户权益,甚至触碰法律红线,亟需引起监管部门与平台方的重视。
低价买赞:短视频生态的“虚假繁荣”
在短视频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点赞数、播放量等数据成为衡量内容质量与账号影响力的重要指标,部分用户为快速提升账号权重、吸引流量或完成商业合作指标,选择通过非正规渠道购买点赞服务,记者以买家身份联系多家提供买赞服务的商家发现,目前市场上“0.5元100赞”已成为主流报价,部分商家甚至推出“满1000赞送100评论”的套餐,价格低至每千赞不足5元。
“我们的赞都是真实账号操作的,绝对安全。”一位卖家向记者展示其后台系统,声称可通过技术手段模拟真实用户行为,避免被平台检测,当记者追问具体操作方式时,对方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透露细节,另一位卖家则直言:“这些赞都是机器刷的,但抖音查得严,我们每天限量接单,保证账号安全。”
技术漏洞与利益驱动:灰色产业链的生存逻辑
买赞服务的泛滥,暴露出短视频平台在技术监管与内容生态治理上的短板,某互联网安全公司研究员向记者分析,低价买赞通常依赖两种技术手段:一是通过“群控系统”控制大量虚拟账号进行批量操作;二是利用平台接口漏洞或模拟用户行为算法,绕过风控检测。
“这类服务成本极低,一套群控设备加上少量账号资源,就能实现日刷数万赞。”该研究员表示,部分商家甚至通过发展下级代理、分销模式扩大规模,形成“上游技术提供—中游代理分销—下游用户购买”的完整链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从事买赞服务的个人或团队超过数千家,年交易额或达数亿元。
从需求端看,买赞行为的盛行与短视频行业的“流量焦虑”密切相关,某MCN机构负责人透露,部分品牌方在合作时会明确要求账号单条视频点赞量需达10万以上,否则将扣除合作费用。“为了完成KPI,一些运营团队不得不铤而走险。”他坦言,买赞成本远低于投放广告或制作优质内容,成为部分中小账号的“捷径”。
平台治理与法律风险:多方博弈下的行业隐忧
针对买赞乱象,抖音官方曾多次发布公告,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的刷量行为,并持续通过技术手段打击虚假数据,2023年,抖音安全中心累计封禁违规账号超120万个,其中涉及刷量行为的账号占比达37%,记者测试发现,部分买赞服务仍可通过关键词变体(如“抖+赞”“点赞助力”)在搜索引擎或社交平台找到,治理效果有待加强。
法律层面,买赞行为可能涉及多重违法风险,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指出,根据《网络安全法》与《电子商务法》,提供刷量服务属于“以虚假交易欺骗用户”,情节严重者可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而购买方若用于商业宣传,则可能涉嫌“虚假广告罪”,若刷量数据被用于金融诈骗或政治操纵,还将引发更严重的社会问题。
行业自律与生态重建:破局之路在何方?
面对买赞乱象,多位专家呼吁建立“技术+法律+行业”的多维治理体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建议,平台方应完善数据监测算法,对异常增长的数据进行实时预警;可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对账号数据进行定期核验,行业协会应制定内容质量评价标准,引导用户关注真实互动而非单纯数据。
从用户端看,提升内容创作能力才是长远之计,某头部短视频创作者表示:“真正优质的视频不需要买赞,用户会用点赞、评论和转发证明价值。”他建议新手创作者多研究平台算法规则,结合热点话题与用户需求制作内容,而非依赖虚假数据。
部分平台已开始尝试“去数据化”改革,抖音内测版中隐藏了部分视频的点赞数,仅展示“看过”人数;快手则推出“创作者激励计划”,根据内容质量而非数据表现分配流量,这些举措或为行业生态重建提供新思路。
“0.5元100赞”的背后,是短视频行业在流量与质量、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之间的艰难博弈,当数据成为可以买卖的商品,内容的真实性与用户的信任感终将受损,唯有平台、创作者与监管方形成合力,才能驱散灰色地带的阴霾,让短视频生态回归“内容为王”的本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