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一元万赞网站乱象频发:虚假繁荣背后的平台监管与法律风险
互联网上出现大量以“抖音一元一万赞”为噱头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宣称通过极低价格即可为抖音用户提供海量点赞、评论等互动数据,此类服务看似满足了部分用户对流量增长的迫切需求,实则暗藏数据造假、平台生态破坏及法律风险等多重隐患,引发行业、监管部门及法律专家的广泛关注。
现象:低价刷赞服务野蛮生长,形成灰色产业链
据调查,目前市场上存在大量以“抖音一元万赞”为卖点的网站及社交媒体账号,其运营模式高度相似:用户支付1元至数十元不等的费用后,平台通过技术手段或人工操作,在短时间内为指定抖音视频增加数千至数万次点赞,部分服务商甚至提供“套餐服务”,包括点赞、评论、转发、粉丝增长等“一站式”数据造假方案。
这些平台通常以“快速提升账号权重”“助力内容上热门”为宣传话术,吸引个人创作者、中小企业及部分MCN机构,记者暗访发现,某刷赞网站客服明确表示:“我们的技术团队与抖音算法有‘深度适配’,保证点赞数据真实可查,且不会被平台检测到。”当被问及数据来源时,对方仅以“行业机密”搪塞,拒绝透露具体操作方式。
行业分析师指出,此类服务已形成完整的灰色产业链:上游为技术开发者,提供刷赞软件或脚本;中游为代理商,通过多级分销扩大市场覆盖;下游则为终端用户,包括希望快速涨粉的个体及试图通过数据造假获取商业利益的机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活跃的刷赞平台超过200家,日均交易额达数百万元。
平台:抖音重拳出击,技术拦截与法律追责并行
面对刷赞乱象,抖音官方多次发布公告,明确表示“任何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取虚假互动数据的行为均违反平台规则”,并持续升级技术防控体系,据抖音安全中心负责人介绍,平台已部署动态行为分析、IP地址溯源、设备指纹识别等多重技术手段,可精准识别并拦截机器刷赞、群控软件等异常行为,2023年第二季度,抖音累计封禁涉嫌数据造假的账号超过12万个,下架违规视频300余万条。
抖音母公司字节跳动已对多家刷赞平台提起民事诉讼,指控其通过不正当竞争手段干扰平台生态,并要求赔偿经济损失,2023年5月,杭州互联网法院对一起刷赞服务侵权案作出判决,认定被告平台构成对抖音服务协议的违反,需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合理维权费用共计50万元,该案例被视为行业首例针对数据造假服务的司法胜诉,为后续维权提供了重要参考。
法律:数据造假触碰多重红线,或面临刑事追责
法律专家指出,“抖音一元万赞”服务不仅违反平台规则,更涉嫌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刑法》相关规定,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明表示:“刷赞行为本质是通过虚假数据误导用户,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可能构成‘虚假宣传’或‘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用户评价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若刷赞平台与用户存在利益分成,或通过刷量行为帮助客户获取广告合作、品牌代言等商业机会,则可能被认定为“不正当竞争”,面临最高200万元的罚款。
更严重的是,若刷赞行为涉及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等犯罪,根据《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第二百八十六条,相关责任人可能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2022年,江苏警方曾破获一起特大刷量案,犯罪团伙通过开发刷赞软件非法控制数百万台设备,最终12名嫌疑人因涉嫌“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被依法逮捕。
行业:数据真实是内容生态基石,长期主义方为正道
多位MCN机构负责人表示,短期数据造假虽能带来流量幻觉,但长期来看将损害账号信誉,甚至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某头部MCN运营总监王女士坦言:“品牌方现在越来越重视‘真实互动率’,若发现合作账号存在刷量行为,会直接终止合作并追究赔偿。”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教授张伟指出,内容平台的竞争本质是优质内容的竞争,而非数据游戏,他建议创作者:“应聚焦内容创新与用户价值,通过持续输出高质量内容积累真实粉丝,而非依赖短期捷径。”
抖音已推出“创作者服务中心”,提供流量分析、内容优化等工具,帮助用户通过合规方式提升影响力,平台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推出“数据认证”服务,对真实互动数据进行标记,引导用户关注内容质量而非数据数量。
监管:多部门联动治理,净化网络空间
针对数据造假乱象,国家网信办、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已开展多次专项整治行动,2023年6月,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自媒体”发布内容不得显示平台外挂链接、二维码等导流信息,严禁通过虚假数据制造流量假象。
公安部“净网行动”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打击刷量控评、有偿删帖等“网络水军”违法犯罪活动,通过技术溯源、资金追踪等手段,全链条打击黑色产业链,市场监管总局则计划将数据造假行为纳入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对违规主体实施联合惩戒。
本质,共筑清朗网络
“抖音一元万赞”的虚假繁荣,折射出部分用户对流量的焦虑与对规则的漠视,无论是从平台生态、法律风险还是商业伦理的角度看,数据造假都绝非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唯有坚守内容质量底线,尊重用户真实选择,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监管趋严与技术升级,数据造假的生存空间必将持续压缩,对于创作者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当流量回归理性,真正有价值的内容终将脱颖而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