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赞1w仅需20元?网络刷量乱象引发行业监管关注
一则关于“抖音赞1万仅需20元”的消息在网络平台引发广泛讨论,据调查,这一低价刷量服务背后隐藏着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涉及虚假流量交易、数据造假、平台规则破坏等多重问题,业内专家指出,此类行为不仅损害用户权益,更对短视频行业的健康发展构成威胁,亟需监管部门介入整治。
刷量服务“明码标价”,灰色产业链触目惊心
记者通过多方暗访发现,当前网络平台上存在大量提供“抖音刷赞”“短视频增粉”服务的商家,这些商家以“低价高效”“安全无风险”为卖点,通过社交平台、电商网站甚至独立APP招揽客户,根据服务内容不同,价格呈现明显分层:1万点赞量报价20元至50元不等,10万粉丝量收费约200元至500元,部分商家还提供“套餐服务”,如同时购买点赞、评论、转发可享折扣。
“我们用的是真实账号操作,绝对不会被平台检测到。”一名自称“专业刷量团队”的客服人员向记者透露,其团队拥有数万台“手机矩阵”,通过自动化脚本模拟用户行为,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互动数据的生成,该客服还强调,他们与多家短视频平台“内部人员”有合作,能够规避系统风控机制。
当记者追问具体操作细节时,对方却含糊其辞,仅表示“技术手段保密”,对此,网络安全专家李明(化名)分析称,此类刷量行为通常依赖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僵尸账号”批量操作,这类账号多为虚假注册或盗取的无效账号;二是利用“协议破解”技术篡改平台数据,直接伪造互动记录,无论哪种方式,均涉嫌违反《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等相关规定。
虚假流量危害深远,用户平台双双受损
刷量服务的泛滥,首先对普通用户造成直接误导,在抖音等平台上,点赞量、评论数等数据是用户判断内容质量的重要依据,当这些数据被人为操纵后,真实优质内容可能被淹没,而低质甚至违规内容却因刷量获得推荐,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我曾花200元购买了1万点赞,结果视频播放量确实涨了,但粉丝转化率几乎为零。”一名尝试过刷量服务的抖音创作者王女士向记者抱怨,她表示,刷来的点赞多来自无效账号,不仅无法带来实际收益,还因数据异常被平台限流,导致后续作品曝光量大幅下降。
从平台角度看,虚假流量会破坏内容推荐算法的精准性,抖音等平台依赖用户行为数据优化推荐模型,若大量数据为伪造,将导致算法失效,影响用户体验,刷量行为还可能滋生诈骗、传销等违法活动,部分不法分子以“刷量返利”为名诱导用户充值,最终卷款跑路。
行业自律与监管并举,多维度打击刷量乱象
面对刷量产业的野蛮生长,短视频行业已开始采取行动,抖音官方曾多次发布公告,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的刷量行为,并表示将通过技术手段持续监测异常数据,2023年,抖音安全中心累计封禁违规账号超120万个,其中涉及刷量的账号占比达37%。
监管部门也在加大打击力度,2022年,国家网信办开展“清朗·打击流量造假、黑公关、网络水军”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包括短视频刷量在内的网络乱象,据公开数据,该行动期间全国共查处相关案件140余起,关闭违法违规网站平台60余家。
“治理刷量问题需要技术、法律、市场三管齐下。”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教授张伟认为,平台应完善反作弊机制,例如通过行为轨迹分析、设备指纹识别等技术提升检测能力;需推动立法明确刷量行为的法律责任,提高违法成本,用户也应增强辨别意识,拒绝参与任何形式的刷量交易。
专家呼吁:回归内容本质,共建健康生态
在刷量产业链背后,折射出的是部分创作者对“流量焦虑”的妥协,多位行业资深人士指出,短期数据造假无法带来长期价值,真正能留住用户的始终是优质内容。
“我曾经也想过买赞,但后来发现,与其花钱刷数据,不如花时间研究用户需求。”拥有500万粉丝的抖音博主“科技小张”分享道,他通过定期分析粉丝画像、优化内容选题,将作品完播率从12%提升至35%,自然增长的粉丝活跃度远高于刷量账号。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何桂立表示,短视频行业已进入“质量竞争”阶段,平台和创作者均需摒弃“数据至上”的思维,转而聚焦内容创新与用户体验,他建议,平台可进一步优化推荐算法,降低对单一数据指标的依赖,同时建立创作者信用体系,对诚信运营的账号给予流量扶持。
技术向善,方能行稳致远
从“1万赞20元”的灰色交易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商业利益的驱使,更是技术滥用对行业生态的破坏,当数据成为可以随意买卖的商品,当真实被虚假掩盖,最终受损的将是整个社会的信任基础。
短视频行业的未来,不在于数据堆砌的“虚假繁荣”,而在于内容创造的“真实价值”,唯有各方共同努力,以技术守护真实,以规则规范市场,才能让这个充满活力的领域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全文完)
注:本文旨在揭示网络刷量乱象,呼吁行业自律与监管完善,任何形式的刷量行为均违反平台规则及法律法规,请广大用户自觉抵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