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平台抖音上出现大量宣称“20元购买1000点赞”的第三方服务网站,引发行业对虚假流量产业链的广泛关注,这类以低价诱导用户购买点赞的服务,不仅违反平台规则,更涉嫌违反《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其背后隐藏的账号安全风险、数据泄露隐患及市场秩序破坏问题,已成为监管部门与平台方共同打击的重点。
低价点赞服务野蛮生长,灰色产业链触目惊心
据第三方网络安全机构监测,自2023年第三季度以来,涉及“抖音低价点赞”的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增长320%,相关服务网站数量突破500家,这些平台以“20元1000点赞”“50元上热门”为噱头,通过虚假交易、机器刷量等手段,为用户提供非真实的互动数据。
记者暗访发现,部分网站采用“分级套餐”模式:基础版20元提供1000个机器点赞,进阶版50元包含100个真人账号点赞,豪华版100元则承诺“点赞+评论+转发”组合服务,更有甚者,宣称可定制点赞用户的地域、年龄、性别等属性,以规避平台算法检测。
“这类服务本质是数据造假。”某短视频平台风控负责人透露,“机器点赞的IP地址高度集中,操作时间呈现规律性,而真人刷量则涉及大量被非法获取的账号,甚至可能包含盗取的公民个人信息。”
平台治理升级,技术手段与法律武器双管齐下
面对虚假流量挑战,抖音安全中心于2023年11月启动“清朗行动2.0”,通过行为建模、语义分析、设备指纹等技术手段,对异常点赞行为进行实时监测,数据显示,行动开展三个月内,平台累计封禁违规账号12.3万个,下架违规视频47.6万条,拦截可疑交易请求超200万次。
“我们建立了‘账号-设备-行为’三维关联模型。”抖音安全团队工程师介绍,“一个设备在短时间内为不同账号完成大量点赞,或同一批账号的点赞时间呈现周期性波动,都会触发预警系统。”
平台方加强与公安机关合作,2024年1月,浙江警方破获一起特大网络水军案,抓获犯罪嫌疑人23名,查获用于刷量的手机卡5万余张,涉案金额超3000万元,该团伙通过开发自动化脚本,控制数万个虚假账号为短视频刷量,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法律利剑出鞘,虚假流量面临多重追责
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明律师指出,提供虚假点赞服务可能涉及多重违法:
- 违反平台协议:用户协议明确禁止刷量行为,平台有权对违规账号采取限制功能、封禁等措施;
- 构成不正当竞争: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经营者不得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宣传;
-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若使用盗取的账号进行刷量,可能涉嫌《刑法》第253条之一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通过技术手段干扰平台正常运营,可能触犯《刑法》第286条。
2023年12月,江苏某法院审结全国首例“短视频刷量”刑事案件,被告人因提供刷量服务被判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获刑三年六个月,该案明确司法态度: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虚假流量产业链将受到严厉打击。
用户权益受损,账号安全与内容生态遭双重冲击
虚假点赞服务的泛滥,直接导致普通用户权益受损,真实创作者面临不公平竞争,优质内容可能因数据造假被淹没;购买服务的用户账号存在被盗用、信息泄露等风险。
“我曾为一条视频购买点赞,结果账号被异地登录,绑定的手机号收到大量验证码短信。”用户王女士向记者展示其遭遇,“联系客服时,对方称检测到异常操作,要求我提供身份证信息解封,这明显是二次诈骗。”
行业专家警告,虚假流量还会破坏内容生态的良性循环,当算法推荐机制被数据造假干扰,平台可能将资源倾斜给“数据漂亮但内容低质”的视频,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构建清朗网络空间,需多方协同共治
遏制虚假流量乱象,需平台、监管、用户形成合力,抖音安全中心负责人呼吁:“用户应认识到,虚假点赞不仅违反规则,更可能成为诈骗链条的帮凶,我们鼓励大家通过‘一键举报’功能参与治理。”
监管层面,国家网信办已将“整治网络水军”纳入2024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重点任务,工信部同步开展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重点打击未经授权收集个人信息、诱导消费等行为。
“技术治理是基础,法律规制是保障,用户觉醒是关键。”中国传媒大学网络法研究中心主任表示,“只有当每个人都拒绝参与数据造假,网络空间才能真正实现风清气正。”
截至发稿,抖音平台已上线“账号健康度”查询功能,用户可查看账号是否存在异常互动记录,这场针对虚假流量的攻坚战,仍在持续升级。
(全文1586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